前阵子跟小区修车的王师傅聊天,他手里正拆着一台日本老发动机,抬头跟我说:“你别说,咱们中国发动机这些年进步是真快,可有些‘细活儿’配资资讯平台,还是没学到家。” 这话我后来才知道,跟一位日本发动机专家的说法有点像。
听人说咱们有款混动发动机,热效率做得特别高,好像快赶上丰田的水平了,还有家车企的单缸机,数值更是破了纪录。但王师傅说,实验室里的数据再好,跟路上开着不是一回事。
他给我举例子,有个朋友开国产混动,堵车的时候油耗忽高忽低,有时候差得还不少;可邻居那台卡罗拉混动,就算电池没什么电,油耗也能稳住,不会差太多。
后来我琢磨,可能路线不一样。咱们好像更想把某一项指标做拔尖,比如锁定一个高效区间;但日本那边,更在意全场景都好用。比如马自达有款发动机,热效率没咱们的高,可踩油门的时候,动力来得特别快,这点就很舒服。
王师傅拆发动机的时候总跟我念叨细节。他说日本发动机的齿轮,看着就不一样,听说得在特定温度的车间里装,常温下根本合不上那么严;咱们的有时候拆开,感觉齿轮之间能塞进去一点纸片,没那么紧实。
展开剩余70%还有材料,他说之前修过一台日本车的涡轮,听说那叶片能扛挺高的温度,跑长途也没事;咱们有款车的涡轮,夏天跑高速久了,就容易出小毛病,好像就是扛不住高温。
我有个朋友在车企做配件采购,他说日本那边连小零件都特别讲究。比如发动机里的轴承,人家连润滑油槽的弧度都有说法,咱们有时候照着做外观,可装上去就是没那么顺,动力衔接的时候偶尔会顿挫。
他还说,日本车企跟配件商的关系特别铁,有的合作了几十年,互相知道对方要什么;咱们这边有时候换个配件商,就得重新调半天,总差那么点意思。
之前坐过朋友的国产混动,起步的时候偶尔会 “顿” 一下,他自己也吐槽:“要是能像我爸那台本田混动一样,踩油门跟没感觉似的顺,就好了。”
不过咱们在新能源上倒是厉害,路上的电车越来越多,听说出口也卖得不错,连有些日本车企都找咱们合作,比如有款日本电车,听说里面不少东西都是比亚迪给做的。
但日本也没闲着,前阵子看新闻,他们还在搞氢燃料发动机,还有那种转子发动机,跟电动车结合着用,感觉也挺有想法的。王师傅说:“这就是人家的稳,不盲目追新,也不丢老本行。”
咱们也不是没进步,王师傅说现在修的国产发动机,比十年前耐造多了,有的车开了七八年,发动机也没大毛病。可他还是觉得,“耐造” 和 “特别耐造” 不一样 —— 他见过一台日本车,开了十五年,发动机拆开清理下,还能接着用,咱们的好像还差点这劲儿。
有回跟开出租车的李哥聊,他说车队里有几台国产混动,三年下来修了两次电机;而那些卡罗拉混动,开十年除了换轮胎刹车片,发动机基本没动过。“不是说咱们的不好,是人家那‘稳劲’,咱们得学。”
说实话,咱们追得快是好事,比如发动机热效率、电车的续航,一不留神就赶上甚至超过了。可王师傅总说:“修车跟过日子一样,快没用,得稳。”
那些看不见的地方,比如零件的加工精度、材料的耐用性,还有整个动力系统的配合,不是靠冲劲就能补上的。得沉下心,像日本那样,几十年磨一个技术,把细节抠到极致。
我现在看路上的车,不再只看参数多厉害,反而会想:这台车开五年、十年,会不会还这么好用?会不会不用总去修?要是咱们的发动机能做到这点,不用拿实验室数据说事儿,那才是真的厉害。
王师傅最后跟我说:“等啥时候,开出租车的师傅都说‘国产发动机比日本的还耐造’配资资讯平台,那咱们才是真的学会了。” 这话虽然简单,可我觉得,这才是咱们该追的 “目标”。
发布于:河南省泓川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